演培法師諦觀全集
諦觀摘要煩惱菩提其實煩惱有什麼實在性?還不是由種種關係激發起來的! 只要促使煩惱生起的外在因緣沒有了,那裡還有什麼實在煩惱可得?如了解煩惱原無自性,煩惱當下就是智慧,所以推求智慧的自體,原來就在煩惱中。離開煩惱另找智慧,智慧到那裡去找根本是不可得的,所以經中常說煩惱即菩提(頁三五)
依報國土正報,佛法說有十法界的差別,就是地獄、惡鬼、畜生、阿羅漢、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十法界的眾生,各有他的依報,所以依報國土,亦有種種差別。大體說來,不出四土:一、五乘共土,這是共世間的,有凡夫亦有聖人,天台臺將這說為凡聖同居土。如這娑婆世界,雖是現實世間有漏眾生所居的,但亦有大悲觀音、大智文殊、大行普賢、大願地藏等的諸大菩薩遊化其間,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。二、三乘共土,這是佛法大小乘所說的國土,天臺將這說為方便有餘土。如二乘聖人所居的世界,雖說是清淨莊嚴的,但所斷的煩惱和所了的生死,都還只是一半,沒有得到究竟,還有殘餘的惑苦存在,只不過是屬於方便道而已所以叫方便有餘土。三、大乘不共土,這是唯獨大乘所有的,不特不共於凡夫,亦復不共於二乘,天臺稱為實報莊嚴土。『為破無明的菩薩所居,以真實因,感真實果,以(頁一二五)真實緣,感真實報,色心依正,非常莊嚴妙好。因為菩薩是大道心眾生,發廣大心,度脫眾生,積功累德,種大福業,所以得自在無礙。小能化大,一能化多,正能作依,依能作正,所謂一毛端能現寶王剎海,一微塵裏轉大法輪,毛吞巨海,芥納須彌,色心圓融,依正無礙。這皆菩薩因中行六度萬行種種功德的所莊嚴,所以叫實報莊嚴土』。四、佛果不共土,唯佛與佛所住的國土,不特不共於凡夫,亦復不共於發心的菩薩,天臺稱為常寂光淨土(頁一二六)。
法供養經中又說:『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』。什麼叫法供養?就是如法實行,為最上的供養。像『身業供養是禮拜,口業供養是稱讚,意業供養是觀想相好』,都可稱為法供養(頁一七二)。
緣起性空以佛法的理論說:受是顯示緣起,不受顯示性空,所以受而不受,乃是即緣起而性空的意思。可見在這文中,實包含了性空而緣起,緣起而性空的甚深義理。即緣起而性空,就是一般說的妙有真空,亦即心經說的色即是空;即性空而緣起,就是一般說的真空妙有(頁一八二) ,亦即心經說的空即是色(頁一八三)。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
諦觀全集論釋八(9)
演培法師
李雲鵬發行
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2段168號1-2號
民國76年12月初版. 82年11月4刷如來藏性許多真常大乘經典都曾說到,眾生具有如來藏性,而如來藏性中,又具有恆沙功德,是以眾生的本性中,天然的具有一切功德,惟這本具地的天然性德,從無始來不曾顯現,其所以未能顯現,原因在於,我們未做修德的工夫。修德,就是由修一切善法而成就的功德(頁一九八)。
菩薩戒弘一律師也自謙的說:『就我自己而論,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,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;即以五戒而言,亦不敢說完全,止可謂為出家多(頁二O七)分優婆塞而已! 這是實話』(頁二O八)。
尤其是菩薩戒,與比丘戒比較,大體上說,菩薩戒似不拘小節,而實際上,比比丘戒更難守持,為的是比丘戒要通過身語才算犯戒,而菩薩戒是論心的,只要心裏動一個不正當的念頭,就算是犯戒了。以日常極平凡的事說: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,絕對不可說四眾過,但放眼看去,今日受菩薩戒的人很多,能守持這條戒的人又有幾個? 持戒的困難於此可見。不過諸位不要因持戒困難以致不敢受戒,須知受戒有受戒的功德,受而能持,其功德則更是無量(頁二一O)。
勸發菩提心文講記
諦觀全集論釋六(23)
演培法師
李雲鵬發行
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2段168號1-2號
民國77年3月一版. 81年9月一版3刷佛乘宗弟子法宏二零一零年十月八日恭錄於加州河濱市
最後修改日期 10/08/10